中新经纬2月8日电(罗琨)2024年年末,港交所就改革香港新股市场的定价机制和公开市场要求提出建议并公开征求市场意见,引起了市场热议。2025年2月7日,据港交所官方公众号香港股票加杠杆,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撰文分享改革初衷,并称通过这次改革,港交所希望能够提升香港新股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陈翊庭称,这次的改革建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公开市场的规定,另一类则关于定价机制。这些规则大部分制定于20世纪90年代,所以,这可能也是近三十年来港交所对于香港新股定价机制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改革。
“主要原因是跟几十年前相比较,香港股票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制定的一些规则已经不再符合市场的需求,跟其他国际市场的做法也不接轨,甚至有可能阻碍市场的发展,市场参与者对于改革这些规则已经有一些呼声。”陈翊庭说,具体而言:第一,在不损害投资人利益的前提下,优化有关公众持股量的要求,为发行人“拆墙松绑”,放宽不必要的限制,提升香港市场对于发行人的吸引力;第二,提升更有议价能力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在新股定价过程中的参与度,从而提升新股定价的效率。
在优化公众持股量要求方面,此次改革建议放宽一些最低公众持股量要求,并且降低A + H 发行人发行的H股占比要求。为什么要如此改革?针对这一问题,陈翊庭解释称,作为国际金融市场,香港交易所必须持续吸引优质上市公司,在这方面港交所不仅要与自己赛跑,更要与国际同业赛跑。
“设立公众持股量要求的初衷是为了确保公开市场上有足够的股票可供交易,防止股价操控和减少过度的股价波动。但是,与其他国际证券交易所相比,香港交易所在这方面设定的门槛偏高,可能会削弱我们的市场吸引力。”陈翊庭说,要满足公众持股量不低于15%-25%的要求对于一些大型或超大型公司来说并不容易,因此港交所建议引入阶梯式的门槛,对不同市值级别的公司分别设置5%-25%的门槛。
陈翊庭指出,对于很多大型A+H股公司来说,满足H股占比的相关要求更加不容易,尤其是在市况低迷或者公司境外融资需求并不高的时候,上市科也曾经多次收到过发行人要求豁免相关要求的申请。因此,港交所建议将原有的H股于上市时占股份总数(A股+H股)最低15%的要求,降低为最低10%或预期市值不低于30亿港元,而且这些H股必须为公众持有。
公众持股量门槛的降低是否会带来股价操控风险?对此,陈翊庭的回答是“不会”。“因为我们在降低这个门槛的同时建议引入最低初始自由流通量的要求,规定由公众持有的可自由流通股于上市时最少占股份总数的10%及预期市值不低于5000万港元,或预期市值不低于 6 亿港元。这个规定与大部分国际证券交易所的要求接轨,而且,可以防止一些发行人虽然满足了公众持股量要求但大部分股票都是限售股、可自由流通股稀少的情况。”陈翊庭说。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罗琨:luoku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常涛 李中元香港股票加杠杆